软件并非天生付费,付费软件的历史

15 min read

你知道吗?

计算机软件并不是天生就是需要付费的。

1960 年代,当时个人计算机还没诞生,一些企业和机构里使用的是中大型计算机,而这个市场最大的巨头就是 IBM。

当时 IBM 挣钱的主要方式是卖硬件,软件免费赠送,如果需要定制软件,需要客户自己开发。有些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推出了定制软件开发的付费服务,但他们提供的是一整套服务,开发出的软件也是为客户量身定制,和后来以许可证的方式售卖软件完全不同。

这种情形直到 1964 年才迎来改变。

在普林斯顿,一家叫 Applied Data Research 的公司成立,其中有一位软件产品经理马丁·戈茨(Martin A. Goetz),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个叫 Autoflow 的流程图软件。

他最初想把软件卖给一家计算机硬件公司 RCA,以便 RCA 可以将软件免费提供给客户,可惜的是,他们失败了。于是马丁转而尝试直接接触 RCA 的客户,看他们是否感兴趣。

神奇的是,这次他成功了!他以 2400 美元的价格成功卖掉了两份软件,虽然可能无法弥补开发成本,但这一交易宣告了商业软件产品的诞生。

图片马丁·戈茨,第三方软件之父,也是第一个软件专利的拥有者

他们试图在 IBM 公司的硬件上复制这一策略,并且成功卖出了 2000 多份。他们的成功,激励着后来者纷纷效仿,软件付费时代开始了。

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969 年,深陷反垄断阴影的 IBM 宣布分拆硬件与软件业务,不再提供免费软件。付费战胜了免费。

十一年后,比尔盖茨创办微软,次年,乔布斯在车库创办了苹果,和个人电脑一起,软件付费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稍微有点计算机和商业的常识,就会知道,要推出一款软件,需要付出开发成本,其背后有产品经理、程序员和设计师的辛苦劳动,以及运营成本,用来维护服务器、购买带宽、推广软件、解决用户问题等。

为了填补这些成本并获得回报,软件付费是一种最直接简单、用户容易理解、用户体验也最友好的一种商业模式。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曾经说过:“所有在我出生之前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所有在我 15–35 岁之间发明的东西注定是要改变世界的;所有在我 35 岁之后的发明都是反人类的。”

付费软件从六十年代诞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对于国外的用户来说,为软件付费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事情走过头了,人们开始觉得“每一行代码都应该换钱”,这个想法根深蒂固,反而催生了它的反面——自由软件运动,以及后来的开源社区,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在国内,事情的发展有些不一样。

“免费”软件的崛起与对免费的反思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计算机一起传入国内的,还有当时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以及自由软件和黑客精神。国外优秀的付费软件极少在国内展开商业活动,人们想付费而不得,大量的盗版、破解软件充斥着中文互联网。

软件不需要花钱,这一理念也深深地植入人们脑海。

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发力了,互联网软件服务,它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绝大部分免费提供给用户,过去需要购买昂贵软件才能获得的能力,在互联网服务中统统不要钱。

为何能够如此?《连线》杂志的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研究了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之后,写了《免费》一书,分析了其中的奥秘。

互联网服务免费的奥秘在于:软件分发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随着用户越多,分摊到每个用户头上的开发成本也趋近于零

通俗点来说,当互联网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有了 1000 个用户,当给第 1001 个用户提供服务时,几乎不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而传统的离线软件,大部分还需要存储介质比如软盘光盘,以及将它们运输到商店或寄送给用户。

而开发成本呢?假定一个互联网软件开发成本为 1000 万元,如果它获得 1000 万用户,那么它只需要在每个用户身上赚到 1 元钱就能收回成本,这也正是互联网广告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免费软件在和付费软件竞争时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点在国内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就是 360 杀毒软件,一经推出之后,在很短时间里就将几家老牌的付费杀毒软件逼到溃不成军。360 的创始人周鸿祎本人正是《免费》的忠实信徒,在他的著作《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就隆重推荐过这本书。

正因为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免费软件大行其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软件需要付费”并没有成为共识。直到近些年国人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强,以及互联网软件“订阅”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人们才逐渐接受为软件花钱。

与此同时,互联网免费软件服务的一些负面影响开始展露,人们开始反思,“免费软件”真的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吗?

这些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 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如今一个新的软件产品发布后,获客成本从几十到上百元/人,这实际上意味着免费的逻辑不成立了,产品团队只能尽力提高从每个人身上获得的收益,才能维持团队生存;
  • 导致恶性竞争,免费就是价格为 0,这本来已经是一个产品所能定的最低价了,但互联网产品竞争激烈,通过优惠券、大礼包等手段,硬生生的将每一个客户的收益变成负的,用户越多亏的越多,烧钱扩大规模,后期再提价,给用户体验极差;
  • 破坏产品体验,当用户免费使用产品,在团队心中,这个用户提供的收益低,他的需求的优先级也根本排不上号,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体验当然会越来越差,再加上运营成本的提升,团队为了生存只能在产品中增加更多的广告、更多的收费点;
  • 带来安全问题,产品团队为了获得营收,一种令人不齿的手段就是售卖用户隐私,用户对此基本无能为力,除此之外,服务器必然存在安全风险,一旦被黑客攻破,用户的隐私也面临着泄露风险。

越来越多的人怀念起付费软件时代的好处,也有越来越多的软件工具尝试使用付费商业模式。可是当需要真金白银支持这些软件的时候,很多人迟疑了。

比如,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说辞:“我当然愿意花钱支持好的软件,可是现在的那些不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