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互联网的黑洞攫取了太多注意力,AI 入场无疑是加剧这巨噬咬力的参数共振。在长篇解释性新闻/技术写作/社会评论等公开写作领域中 AI 渗透很多,甚至不少网站完全由 AI 生成点击诱饵的文章。这种情况,有必要重新思考现在的互联网阅读。
注意力失焦是个广泛社会问题,没有人能避免,我认为这是系统问题(生物和社会系统),最虔诚的僧侣和基督徒都摆脱不了注意力和孤独的分心。这不能完全祛除,但通过「收敛」我们可以优化和处理这笨拙/衰弱/不可避免的系统。
优化自己的信息摄入和过滤明显无意义的内容尤其重要,这是「收敛」的关键。拥有点击诱饵的长篇解释性科技新闻不值一读;AI 辅助的技术写作毫无意义;万字长文解析很少价值重点(无价值的基础科普),除了「信息资本」,而现在信息也羸弱无用;庸俗的技术评论以及社会批评更需要选择性观看,我无法信任基于个人经验的社会评论,经验和情绪无任何区别。解释性内容不如 TLDR 精简,经验情绪表达不如互联网树洞真挚。
知识是流动的(Liquid Knowledge),这是我下篇内容。现在经典值得阅读,但也只是阅读,经典如果不在环境里面流淌和暴露,经典无意义,终究是颗死星。
人的优势是神经网络,但也败于神经网络,最近离职的 AI 教父 Geoffrey Hinton 提到 AI 的神经网络式学习与连接已经完全优于人类。就像电子游戏/算法竞技和 AI 比拼毫无意义,我们阅读时的关联和思考也不如 AI 丰盛,但我们仍需要横向思考和参照,我们需要在物理身体的经验和神经元的心灵中感受联系,这是有趣的部分,横向思考总是精准的将人类拉向一个岁月生长的锚点,而非 AI 神经元式填塞的墓碑。
这颗星球上进化最前沿的生物首次面临存在危机,不是恒星吞噬,不是自然灾害,不是天罚,而是源自这种生物内部神经元扩展式的过载,有人说这是 Dont Look Up 式的启示录,不,这是文明死寂前的漫长黎明。
在AI时代,我们需要注意互联网阅读的注意力失焦和信息过载问题。为了优化和处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收敛,减少获取无意义内容的时间。值得阅读的内容应该是有深度和价值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博取点击而存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选择性观看社会批评的内容,因为基于个人经验的评论往往缺乏客观性。虽然AI可能比人类更擅长思考和关联,但我们仍然需要通过身体经验和社会联系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这个存在危机的时代,我们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这样才能实现文明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