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是这个月读的最用心的一本书。作者是布莱恩•阿瑟,主要是讲的关于技术的宏观解释。刚打开书扫了一眼目录,觉得事情并不简单,那些利基啊、域啊、域定......等等都让我感觉陌生而恐惧,但是我想我只要认识字,把句子串联成文章的意思,总归是不难的吧,结果发现这本书并不那么深奥难懂,就像是给想要了解技术的人的一个宏观的概述,并不涉及太多具体陌生概念。而我阅读书籍的方法也在后文中有所显现,就是语言的桥梁。每一项技术都会有其自身语言的表达,数学有数学语言、网络有编程语言、C语言、生物语言,要想了解它就必须先了解它的语言。
技术正在变为生物,技术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编程。本书主要是为了解释技术的来龙去脉,提出的几个问题: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发达的技术体的?未来又会发展成怎样呢?
作者观点很清晰,技术实际上就是对现象的捕捉,一开始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是经过作者对组合进化的分析,我一下豁然开朗。解释如下:每一项复杂的技术都由更简单的技术组成,那么最最最简单的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现象,例如运用在运动鞋和衣服上的尼龙粘带是来自于大自然中的苍耳。所以对大自然探索的越多,可产生的技术组合也就会越多。
那么技术又是如何进化的呢?内部替换和结构深化。内部替换是指技术内部出现了阻碍部件,要用好的部件来替换,从而整个技术体就会进而发生改变。结构深化是指某个结构可以用更优方法来改变,或者加入新组件,相当于和原本的技术体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东西了。两者对比,内部替换是一种更为缓慢的变化,当出现新问题时被动解决的让步,而结构深化是主动寻求更高效的方法。
技术的进化还会引起经济的进化,“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并随这些技术的进化而进化”作者解释道: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引起“机会利基”。意思是技术需要许多次级技术支持,当技术进步时次级技术的供应就为此打开了市场缺口,还会产生新的组织模式。而我的理解可以用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来概括:生产力决定关系,有了新技术生产力也会随之提高,需要有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
而面对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持什么样的态度呢?结合本书我个人的感受是技术太可怕了,就像一种不断进化的物种,有自身繁衍和演进的机制,还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加上最近大火的“chatGPT”摆脱了以往机器人的死板僵硬,在人们想逗逗它时,它甚至还会“幽默”反击,隔着屏幕聊天很难分出这是一个人工智能。这种强大的机能只有在人身上看到过,而人从开智到现在的一切的知识智慧经过了上万年,它却只用上百年就做到了。有人说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许多人类岗位,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未免有些危言耸听。
我却觉得人工智能任凭它如何智能化,却也只能是人类生活工作的服务者,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与人平等的地位。第一,因为它们无法作为劳动作用——会享受成果的主体,它们没有情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只能被动执行命令。比如我要翻译一篇文献,是因为我想了解某文化的来龙去脉,我的行动源于我的好奇心,而人工智能翻译再多的文献也不过是为输入指令的人劳动罢了。第二,人工智能并不会获得感情上的触动,也无法真正做到理解。自古以来,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站在人们的情感缺口上来做些心灵的缝缝补补,一个合格的朋友也是理解你,悲伤时陪你一起悲伤喝酒买醉,快乐时比你还要兴奋,失落时无需开口只一个温暖的拥抱便能化解,“你懂我意思吧?”得到肯定的答案时便是友谊的高潮点,这些哪一样人工智能能做到呢?
当摆正了技术只是人类的服务者的心态时,我们就要正确对待它。既要大胆开放地畅想技术光光怪陆离的未来,又要警惕技术对我们的文化造成的冲击。举个例子,现在微信、QQ的使用使人们的交流从一篇清秀隽永的文章拆分成一个个简短的对话和表情图,从其实用性来看这当然是技术的巨大功劳,极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情感的倾泻。但是另一方面说,这也使得我们书信时代的文化逐渐消逝,例如写信用语、邮票、印章等等,当你习惯了以“在吗?”为开头的交流方式,突然有一天你收到“展信佳”开头的清秀小楷信笺下,是否会动容呢?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启发我们了解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与经济、文化的关系。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正确对待技术的发展,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进步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不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只要肯用心阅读,相信会有不少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