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7月24日消息,钠,以带电离子的形式广泛分布于海洋与陆地,通常与氯组合成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用它做电池前所未有。工程师欧阳楚英运用仿真程序,结合过往积累的大量实验数据,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进行筛选、组合、模拟测试,大数据的加持,让电池的研发按下快进键。短短10个月内,欧阳楚英和他的助手们就通过数据手段筛选确认了钠离子电池的材料体系。
在-40℃的密封箱里,钠离子经电解质的传导,涌向负极完成充电,再返回正极,实现放电。不惧严寒的钠离子,自如地摇摆于正负极之间,怡然自得。数据显示,钠离子电池在不间断充放电2000次后,还能够健康地运行。不仅如此,数据还显示钠在低温时的流动性优异。欧阳楚英介绍,“它性能比较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可能就把它用到南极去,或者用到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上去。”
钠离子电池具有耐低温的特性,经过2000次不间断充放电后仍能正常运行。这项技术使得钠离子电池有望应用于极寒环境下,例如南极或珠穆朗玛峰等地。钠离子电池的研制由工程师欧阳楚英和他的团队通过大数据和模拟测试来实现,他们筛选、组合、模拟测试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最终确定了钠离子电池的材料体系。钠离子通过电解质的导电实现充放电过程,在正负极之间自由摇摆。该研究为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