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注音符號(Chinese zhuyin)简介

3 min read

漢語注音符號,也稱為注音符號或泛音符號,是一種用於標示漢語普通話音節的符號系統。它由莫友仁等人在中華民國的國語推行運動中發明,並於1918年首次出版。漢語注音符號基於音韻學的原則,將漢語的音素細分為37個母音和24個輔音,並使用符號加以標示。

漢語注音符號主要由注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兩部分組成。注音符號用於標示漢語音節的聲母和韻母,並以拉丁字母和特殊符號表示。聲調符號則用於標示漢語音節的聲調,以數字1-4表示四個聲調。

漢語注音符號的好處在於它是一種映射音的系統,使初學者能夠快速了解字音的發音規則。它也能幫助讀者理解漢字的讀音,尤其是在學習外語或古代文獻時。由於漢語注音符號的使用廣泛,學習者可以在各種教材和字典中找到相應的注音標記,方便學習和研究。

除了在臺灣、中國的一些地區及國際學術界使用以外,漢語注音符號在日本也有廣泛應用。在日本,漢語注音符號常被用於標示漢字的日本讀音,並作為日本語學習的工具。此外,漢語注音符號還被一些海外華人社區和漢語教育機構採用,為非中國讀者提供方便。

總的來說,漢語注音符號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有助於漢語學習者和讀者理解和掌握漢語的發音規則,提高漢語的聽說能力。